比仅退款更狠,比价正在“杀死”商家

电商平台的比价,越来越疯狂。

日前,拼多多对“自动跟价”服务进行升级,进一步扩大改价范围。6月28日起,使用该服务后,平台不仅可以修改商家报名活动的商品价格,还能调整全店内其他商品价格。

和拼多多一样,抖音电商也推出了了比价系统,全平台商品被划分为“全网低价”、“同款低价”、“同款高价”,低价商品会获得流量推荐加权。且通过“自动改价”功能,商家可委托平台进行调价。

更早之前,淘宝的五星价格力模型也是比价系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;京东在2022年开始奉行低价策略,考核机制也从关注收入和利润,转变为关注GMV增长。

当电商平台集体陷入“价格战”里,不少商家叫苦不迭。有人眼见利润见底还要忍痛跟牌,有人比价失败只能关门闭店。当然,也有极具性价比优势的商家,乘势而起,生意爆单。

|流量焦虑,疯狂比价

围绕价格,电商平台在规则设定上绞尽脑汁。

淘宝的比价规则是给商品价格力打分,价格越优惠,分数越高,平台就分配更多流量;拼多多、抖音电商的比价新手段是,平台代替商家设定商品价格,根据市场动态情况,给出最新低价;京东则是依靠自营平台,实时对比全网价格,保证平台商品的价格优势。image

为什么电商平台都要疯狂比价呢?答案很简单,为了抢用户。具体来看,原因有三:
第一,流量越来越贵,电商平台的单个获客成本越来越高。根据IRP Commerce数据显示,电商获客成本逐年上涨,2024年1月,电商访客成本同比去年增长了19.40%。
第二,经济下行周期下,消费者缩减购物预算,高性价比商品更受青睐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4100元,比上年下降了12.6%。
同时,根据尼尔森IQ发布的《2024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消费者趋向于寻找更低价的产品,降低整体开支,并转换购买渠道或品牌。
第三,电商平台间的竞争激烈,希望依靠低价圈占更多市场份额。在存量市场阶段,以低价起家的拼多多实现高速增长,直接刺激友商启动低价战略。根据相关财报信息显示,今年一季度京东营收2600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7.04%,阿里营收2218.74亿元,同比增长7%。相比之下,拼多多在今年一季度营收868.12亿元,同比增长了130.66%。

imageimage

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内,阿里和京东都在调整公司新方向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宣布带领京东零售全面转向 “低价”;阿里创始人马云则明确要“回归用户”,后续推出的一系列战略调整都指向了低价。

|平台低价与商家利润的矛盾点

在增量市场阶段,电商平台与商家实现双方共赢。但来到了存量市场阶段,情况则演化成了各大电商平台为实现数据增长,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部分商家的利益。

“现阶段不单单是让你不同平台对比,更要你对标全网的相似产品进行比价。否则就是限制搜索,影响曝光,被平台截流到其他低价产品链接。”千万级年销售额的母婴商家沈俊坦言,在进入到2024年之后,各大电商平台的比价行为是越来越卷。

不少商家因为平台推行比价系统,生意情况远不如从前。

在拼多多与淘宝两大平台上经营小家电的李可表示,由于各大平台在最近一年内集中发力比价,原本日均40万元的销售额直接降到了30万元,直言就连双11、618这样的大促也“救不活”自己的销量。

“如果再考虑利润的话,那就更惨了,扣除物流仓储、运营、人力等七七八八的费用,还不如跑去公司做个高级打工人,至少不用这么操心。”李可说道。

更令李可担忧的是,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要求价格更低。这让同时在拼多多与淘宝双平台做生意的他,非常难受。“目前各个平台的比价系统,最终都要在家平台实现全网最低价。如果单纯比拼价格,那么我在哪个平台运营好像也没有太大区别了。”

对在电商领域摸爬滚打近十年的京东服饰类商家张星来说,电商平台的比价对他的店铺评级产生了不利影响。“(电商平台比价后)我们是通过互相伤害来获取流量。”张星表示。

去年4月,京东上线了价格星级运营工具。价格星级是指以商品实价、低价为衡量标准的动态价格竞争力评估体系,希望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提供更多激励。

根据官方价格星级管理规则,价格星级由低到高划分为1.0星至5.0星,价格星级越高代表当前的价格竞争力越强。

至此,为了获得更多的曝光与流量,张星便开始为了提升评级而不断压低商品售价。在他看来,京东的比价系统只有在每次电商大促之时,才能发挥到相应的功效,但代价是大促过后的评级下降,要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大促前的状态。

但也有商家通过平台比价系统,获得了大量推流,生意实现了爆发。抖音食品商家表示,通过比价系统获得了销量的提升,日销售额从2万元提升至10万元,从而倒推供应链去降低成本,从而实现业绩增长。

除了商家对电商平台比价颇有微词,消费者也有着不同的声音。

一部分消费者认为,电商平台比价后,自己能买到更便宜的商品。在618期间适逢乔迁的潘科表示,原本4000元的冰箱洗衣机组合,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的比价,最终以3500元的价格购得同款。

但也有消费者认为,无底线比价只会让商家们开始以次充好,价格虽然更加便宜,但品质却大不如从前,最终导致购物体验很差。

根据中消协发布的《2024年“618”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》显示,今年的吐槽内容不再集中于促销优惠需“做数学题”等价格问题,而是在以次充好、退换货、保价等方面衍生出新的话题,从数据上表现为有关价格方面的争议的信息,要远低于售后维权和假冒伪劣的相关信息。

imageimage

报告显示,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计20天监测期内,中消协共收集到“消费维权”相关信息9110688条,日均约45万条。舆情走势波动集中在6月初第一批商品送达和“618”当日。6月18日信息量为周期内峰值,达702031条。
|比价后果:订单量上升,客单价下滑
平台疯狂比价后,今年618大促却并不火热。根据星图数据显示,根据各平台公布的618促销起始时间截至6月18日23点59分,综合电商平台加直播平台累计销售总额为7428亿元,去年是7987亿元,同比下降7%。
虽然销售额下降,但快递单量并未减少。根据交通部汇总数据,今年618开启以来的第一周(5月20日—5月26日),全国快递揽收量约35.93亿件,环比增长7.29%,随后第二周、第三周的快递业务量较去年同期也有20%左右的增幅。
这就说明,在618期间销售总额下降的背景下,促成了更多交易量,意味着用户购买高价商品的订单减少,转而多次购买低价商品。

这样一来,对电商平台来说,电商平台的客单价出现下滑;对商家来说,低价压缩了利润空间,大量商家的生意难以继续。

有个商家指出,自己的某款产品成本价为100元,计划定价300元,上架不久后,发现相似款售价是150元,肉眼可见的销售数据在下滑,会纠结是否降价求量。

在他看来,一旦售价来到了150元,就只能从降本、减配等方面来优化,把成本控制到50元左右,才能保证利润空间,但这无疑会降低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就只能牺牲销量来适当降价。

“比价也要有个限度。那种长得像,但材料不在一个维度上的产品就不要进行比价了。”沈俊以家具举例,外观相似度很高的衣柜,实木和印花纹合成木的材料是完全不同的产品。

即便商家层面已经怨声不断,平台层面似乎并未有收手的迹象。针对平台的低价要求,商家们纷纷开始破题求解,我采访多位商家,总结出以下三种思路:

第一种,走IP+定制的模式来突出产品的非标准化,IP+定制的模式会容易展示产品的个性化,且提升了入场经营的门槛,增强产品的非标品属性。同时,在销售运营上要进行特定人群的精准化营销,也就是将定制化的产品卖给特定人群。

第二种,最大限度低优化供应链来压缩成本,在无法将产品赋能个性化的时候,就只能先扩大销量,商家拿到最够的话语权后,才能倒推供应链去降本。

第三种,呼吁官方进场,对平台的比价进行规范化管理,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商家而言,还是寄希望官方介入来规范化市场。

目前,官方已经开始有所行动。5月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《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》,其中要求电商平台不得对商品的价格进行不合理的限制,这项规定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。

价格只是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因素之一,价格力也应当成为平台和商家的竞争力之一,而非全部。未来,期待商家和平台都能找到各自的差异化竞争优势,而非一门心思地打压价格。这样,电商生态才能百花齐放、长期可持续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高楼平地起,评论全靠你~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夸一夸
夸一夸
还有吗!没看够!
取消
昵称一键发评表情图片

    还没有评论,发表第一个评论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