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和商家们一起交流的机会很多,那天听一位商家谈起了自己的感受,他说现在做电商,一定是要大爆款和小爆款相互配合,搜索流量和推荐流量相互配合,不能因为产品或某个重要的流量渠道不好做,就完全放弃。
我听了之后,觉得这个朋友讲的很有道理。别的不说,就拿流量渠道来讲吧,有不少商家的运营重心,其实都是放在搜索渠道的,因为这部分流量很精准,找对了类目里的核心成交关键词,圈准了目标人群,推广工具配合得当,链接通常就能正常起量。
但推荐流量就不一样了,很多商家对它的印象就是:流量很泛,不稳定,有时候店铺里爆了几万个推荐流量,都没什么成交,还担心会影响到店铺对搜索流量的获取能力,都在控制店铺里的推荐流量。
虽说推荐流量看起来偏“种草”的性质,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泛的一面。因为当下的流量环境,消费者需求、购物习惯以及平台流量分配,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在未来,推荐流量也是我们卖家必须要去做好的一个渠道。用一位老卖家的一句话来说,搜索流量是育种,推荐流量就是机械化收割。
那么,
我们为什么要做好推荐流量?
推荐流量的基本逻辑是什么?
怎么做好推荐流量呢?
接下来,想来和大家聊一聊推荐流量这回事。
1、做推荐,为什么?
要想回答“为什么得做好推荐流量”这个问题,就要从正在变化的平台和消费者说起,市场上的变量很多,我们重点来谈两个:
第一,平台的流量分配逻辑变了。
从淘系平台的角度来说,其他的几个电商同行都在和自己抢用户,僧多粥少,流量的红利已经没有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平台的GMV要增长,就要在现有的池子里做精做细,提高流量的利用效率。
于是,平台开始想办法对用户进行分层,提高推送的准确度,并把高客单的产品推送给高净值人群,这样既能提高转化率,又能通过高客单产品拉升平台整体的GMV。
所以,平台对卖家店铺链接的数据表现非常关注。当我们的产品上架后,平台会先释放一波流量,用来测试产品的承接能力。
根据产品的点击率、收藏率、加购率以及成交情况,来决定是否要给该产品更多的流量。
所有的生意,都要考虑投产。这两年,群友聚在一起讨论的时候,都在讲怎么降本增效,提高投产。平台也不例外,存量时代,每个流量都不能浪费。
第二,消费者的需求变了。
消费者在需求上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。
首先,需求更多元。以前大家购买的商品,多是为了满足某种刚需。而现在,商品严重过剩,我们在淘宝搜索框输入某种商品名称,可以拉出成百上千家店铺。
消费者的购物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比如,购买一件衣服放时候,要看衣服的面料,款式,性价比等等,不同分层的用户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细分空间。
其次,需求模糊化。举个很直观的例子,消费者以前的购买链路通常都是:产生需求,搜索浏览,收藏加购,下单。
但现在的情况是,消费者在很多时候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需要卖家在洞察产品和市场的基础上,挖掘消费者的隐型需求。
正如李想在《产品实战16讲》里讲的那样,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不够的,还要向前一步,超越用户的需求。
这几年,“种草”这个词特别流行,从一定程度上讲,种草就是在用户还没产生需求的时候创造需求,并慢慢地促使成交的一种推广手段。
2、做推荐,做什么?
市场变化了,我们也要跟着去适应这种变化。提到推荐流量,就绕不开一个词:标签。
这个“标签”,既包括产品的标签,店铺的标签,也包括人群的标签。单从商品的角度来说,淘系的标签就有数千种。
商品标签的形成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我们在上架产品时填写的商品关键词,属性,材质等信息;
第二,流量进店之后,产生的用户收藏和加购数据;
第三,产品成交后,我们的产品也会被系统打上用户的标签。
所有的产品在初期都会有基础标签,但这个用这个标签拿不到太多的推荐流量,当标签积累到一定程度,才能进入更大的人群池子。
因此,我们从产品上架到成交,都要格外注意产品点击,收藏,加购和成交人群的精准度,质量比数量更重要。
另外,店铺的数据基数也会影响产品初期的推荐流量,大家也都能看到,和小店铺相比,六七层级的大店在流量上有着天然的优势。
不过,推荐流量要想发挥作用,只有商品标签还不够,还要有人群标签的参与。因为当人群标签和商品的细分标签重合度达到70%以上时,推荐流量的匹配机制才会发挥作用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尽管淘系作为老牌电商平台,在平台产品品类生态的丰富度上表现已经很不错了,却依然在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中小卖家入驻,继续巩固它在商品丰富度上面的优势。
说完了商品标签,人群标签又是怎么形成的呢?
除了最基础的性别年龄,系统会根据用户平时在淘系平台的浏览收藏加购和购买行为,最终确定用户标签。这一点相信大家在逛淘宝的过程中体会是很深的。
比如,有一天我们浏览了无人机,并放进了购物车。系统时不时就会给我们推荐和无人机相关的活动促销或者上新信息。
有时候,系统也会尝试推送一些略微超出我们日常消费水平的产品,如果没有得到反馈,就会放弃试探,继续按照原来的推荐逻辑来寻找合适的商品。
推荐流量的核心,就是为产品找到对应的人群。就像有一位商家在寻找竞品的时候讲的那样:我打的不是这个竞品,而是竞品背后代表的人群。
他们曾经就做过这样一个店铺,没有付费,也拿到了不少成交流量。做法就是在产品和视觉上向对标店铺看齐,产品客单按照竞品的7折出售,只做了前期激活,让系统认定自己的产品和竞品是同一批货,同一个人群。
这样对方的客户进入平台之后,可以直接进入相似的店铺成交,省去了自己拉新的环节。
3、做推荐,怎么做?
从流量的特点来看,推荐流量和搜索流量分属不同的渠道,运营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,推荐流量偏“种草”的属性,更注重产品设计,调性以及内功等方面的优化。我们可以三个主要角度来切入:
第一,图片点击率。
一位卖家说过,推荐流量对点击率的要求很高,所以核心是图片质量,如果图片在场景和调性上没有做好,产品面向的又是高净值客户,是很难获取到优质流量的。
第二,产品价格。
价格本身,也是人群最敏感的标签。在产品定价部分,大家在做搜索流量的时候可能都有这个体感,只要一调价,就能抢走对手的流量。
但这一套用在推荐流量上是行不通的,因为推荐流量会通过一定的价格段匹配相应的人群,如果自己的产品客单价和竞品的差距太大,人群就会出现偏差。
定价偏高,可能会影响转化,定价偏低,和竞品匹配的人群不同,也谈不上竞争。
我们可以参照同行的定价,先以低于竞品10%~20%的进行测试,结合链接的数据表现确定最合适的产品客单价。最好的状态就是,既能在竞争上保持优势,又能有一定的利润。
第三,人群规模。
关于人群规模,我们以前在聊做超级大店铺的时候也提到过,人群是店铺的一个重要基础,没有人群规模做支撑,店铺很难获得持续的转化。要找到足够的人群,首先要做好产品。
为此,我想到了一个办法:去风格化。
所谓的“去风格化”,不是放弃产品风格,而是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风格,在产品层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
实现“看似不存在风格,但风格又渗透在每个产品设计细节里”的效果。
每一种产品风格都高度对应着一个人群,可每个人群都有一定的上限,卖家要想扩大人群规模,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群,而产品包含更多的风格,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。
列举一个家居类目的案例,比如 A 花型用作入户处的装饰,销量非常好,这说明它可以匹配到喜欢 A 花型的人群。
从理论上来讲,这个花型除了可以用作入户处的装饰元素之外,在其他位置也应该是有市场的。
如果我们把产品从入户处延伸到浴室,装饰画,窗帘等其他场景的产品上,产品在销售上的潜力同样很大。
简单总结一下就是,尽可能地保持主线产品的基调不变,去开发一些通款产品,到更大一级的市场获取更多的人群。
当把其他相似风格产品的人群抢得差不多的时候,我们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调性。
这时候还要继续做大,当自身达到一定体量时,我们需要确定自己的人群池,不断精准地补充产品,从主流市场里抓取符合自己产品调性的人群做沉淀。
4、结语
今天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在劝大家放弃搜索流量,all in推荐流量,而是把推荐流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流量补充渠道来看待。
从目前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,搜索渠道仍然在用户购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,卖家要做的是,根据自己的产品特征用好推荐流量,和搜索流量打好配合。
搜索和推荐,都各有利弊,我们能做的,就是了解清楚当下最新的消费趋势和平台流量分配变动情况,做好人,货,场的高效配置,剩下的交给市场来检验。
还没有评论,发表第一个评论吧